4月12日至13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青年论坛在苏召开。论坛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主办,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分会、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党委副书记邓敏,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会长、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特聘教授任平出席开幕式,来自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磊主持。
邓敏代表学校向参与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的基本情况、哲学学科的办学特色及建设成效。他表示,本次论坛聚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学术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和阐释,助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张志强线上致辞,他回顾了哲学研究所建所70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历程,期望本届论坛能够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研究成果,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贡献力量。
郝立新指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鲜明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践精神,提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实践的研究范式。今年恰逢《提纲》创作180周年,本次论坛以青年学者为主体,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注入了新时代动力,对丰富研究视域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阶段由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桑明旭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志强编审评议。任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夏莹、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良川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
任平提出了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场史的现代性进路、“观”与“体系”互动共进史图式、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中的轴心研究范式的转进等三个深化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的新视角。夏莹以《哲学中的时代与时代中的哲学——改变世界哲学何以可能?》为题,指出人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上的同质性,为“改变世界”的现实革命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保障。陈忠以文明兴衰与主体性问题切入考察文明叙事,提出要超越秩序与自由二元对立的文明观,在实践中构建主体性的“在轨”。涂良川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新唯物主义,以立足于社会的方式使实践成为哲学的前提,其主观能动性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
论坛设置六场主题报告和两个分会场,近70位专家学者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感性直观、主体性、新唯物主义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内容涵盖文本、历史、理论及现实等多个方面。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主持,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学科带头人车玉玲作大会总结。
车玉玲系统梳理并总结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前沿观点与研讨成果,展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深化创新。杨洪源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应坚持守正创新,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理论内涵的学理开掘与当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