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五位院士回答网友提问(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100期特别策划))


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飞虹卧波……从重大工程到精密仪器,从生命科学到空间物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胸怀国家、求实创新、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就,也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年,人民日报要闻六版开设“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已累计刊发99期。栏目始终坚持以精神为帆、用文字作桨,描摹广大科学家躬耕科学沃土、服务生产生活、培育科研人才的动人故事。

四载春秋,百篇故事。今天,本版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100期特别策划。我们联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百名科学家百问百答”活动,诚邀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向科学家提问,并推出专版报道,特邀5位院士,针对网友们关心关注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问题进行解答,共同探讨科技新知,共同期待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编  者

生物制造替代化石资源,能否解决环境问题?

应汉杰

网友提问:生物制造有什么优势?它替代化石资源,能否解决环境问题?

化石资源为人类构建现代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大量的开发使用也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出现。面对前行中的“烦恼”,探索发展生物制造的意义逐渐凸显。

什么是生物制造?它是以特定生物体如细胞或其组成部分为催化剂,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的技术,具有低碳循环、绿色安全等特征。

发展生物制造有什么意义?首先,生物制造将构建我国农业绿色增产新途径,助力我国粮食安全自主可控。生物制造可从粮食生产、使用及替代等层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比如,利用生物制造新分子、新功能产品替代传统农业化学品,可显著增加光合作用效率。再比如,通过生物制造产品构建动物健康养殖方式,可提高饲料粮转化效率。

其次,生物制造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物质基础。一方面,生物制造为中草药等生理活性物质多品种、规模化制造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从源头上建立衰老性病症调控的新研究、新机制与新范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生物制造,可以在细胞工厂中制造动植物中的功效物质及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显著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为实现延缓衰老、未病先防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后,生物制造所需的细胞元件存在超高维度设计空间,蛋白质序列、代谢网络节点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多基因靶点协同优化可能涉及10^20种组合。通过跨尺度、多模态生命科学大模型,我们可以提高复杂生命体的数字孪生能力,进行闭环式“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全自动迭代,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提供变革性解决方案。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校长,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人民日报》

(党委宣传部、新闻与网络信息办公室)
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AK在线手机版(大中国区)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